关于公布第十一届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关于开展第十一届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5〕342号)和有关文件精神,经高等学校申报、我厅组织专家评审并公示,决定授予《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等291个项目为“第十一届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8项,二等奖86项,三等奖147项(名单见附件)。现予公布。
本次获奖的项目是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经过研究和实践所获得的成果,集中体现了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希望获奖的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坚持以育人为本,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希望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和应用这些获奖成果,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建设教育强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十一届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湖南省教育厅
2016年7月14日
附件
第十一届湖南省高等教育
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序号 |
学校名称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
奖励 等级 |
1 |
国防科技大学 |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
李建平 易东云 李 超 黄建华 王红霞 |
一等奖 |
2 |
国防科技大学 |
加强软件工程学科全面建设,依托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 |
殷建平 毛晓光 毛新军 谭庆平 戴华东 |
一等奖 |
3 |
中南大学 |
整合国内国际优质办学资源提升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
梁叔全 李 周 林高用 张 鸿 陈志永 |
一等奖 |
4 |
中南大学 |
研究生数学建模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
韩旭里 万 中 刘心歌 侯木舟 刘新儒 |
一等奖 |
5 |
中南大学 |
以“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为引领的系列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徐 海 付刚华 罗一鸣 卢红梅 王一凡 |
一等奖 |
6 |
中南大学 |
“四三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杨 芳 韩 雷 刘铁雄 杨旭东 蒋直平 |
一等奖 |
7 |
中南大学 |
基于CBI理论的大学生英语高阶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
李 瑶 傅晓燕 吴 华 单 宇 刘胜兵 |
一等奖 |
8 |
中南大学 |
突出拔尖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分子医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刘 静 胡维新 夏 昆 何庆南 曾海涛 |
一等奖 |
9 |
湖南大学 |
依托新型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实行“2+X”训练模式,创新工程实践教育 |
王文格 蔡立军 李勇军 张国田 全松柏 |
一等奖 |
10 |
湖南大学 |
面向国际化和数字化的设计人才培养 |
何人可 季 铁 谭 浩 袁 翔 肖狄虎 |
一等奖 |
11 |
湖南大学 |
校企深度融合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滕召胜 温 和 唐 求 郭斯羽 张海燕 |
一等奖 |
12 |
湖南大学 |
综合性大学商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与实践 |
杨 智 汪 忠 周忠宝 袁 凌 朱国玮 |
一等奖 |
13 |
湖南大学 |
以学生为本的化学化工类专业立体化开放工程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
梁志武 郭栋才 李文生 任艳群 夏新年 |
一等奖 |
14 |
湖南师范大学 |
“三位一体六导向”复合型法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蒋新苗 肖北庚 李爱年 黄 捷 刘湘琛 |
一等奖 |
15 |
湖南师范大学 |
培养历史学本科生专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李育民 余柏青 李传斌 王 云 蔡 娜 |
一等奖 |
16 |
湖南师范大学 |
基于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特性的通识教育 |
田中阳 廖志坤 蔡 骐 肖燕雄 周国清 |
一等奖 |
17 |
湘潭大学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探索 |
李佑新 李雅兴 李益顺 唐正芒 黄显中 |
一等奖 |
18 |
湘潭大学 |
立足国家战略急需、协同多方主体,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实务人才 |
肖冬梅 廖永安 刘友华 覃斌武 肖伟志 |
一等奖 |
19 |
湘潭大学 |
教育信息化时代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品牌课程的“一体三化”建设 |
季水河 王洁群 刘中望 李剑波 |
一等奖 |
20 |
湘潭大学 |
基于与力学学科交叉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 |
周益春 杨 丽 宋德发 蒋文娟 欧阳晓平 |
一等奖 |
21 |
长沙理工大学 |
适应认证标准的校企合作提升电气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马 瑞 陈元新 曾 洁 蒋铁铮 曾祥君 |
一等奖 |
22 |
长沙理工大学 |
基于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工程财务系列教材建设及实践 |
赵 华 王 治 贺云龙 张鼎祖 杨成炎 |
一等奖 |
23 |
湖南农业大学 |
构建“多维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
肖浪涛 刘清波 夏石头 蔺万煌 黄红梅 |
一等奖 |
24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基于“课程建设”与“产业聚群”协同创新的食品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林亲录 周文化 龚吉军 彭湘莲 曹清明 |
一等奖 |
25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中医亚健康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何清湖 孙 涛 孙贵香 刘朝圣 张冀东 |
一等奖 |
26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喻 嵘 张国民 胡志希 谢雪姣 袁振仪 |
一等奖 |
27 |
南华大学 |
嵌入计算思维训练的职业团队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阳小华 刘志明 李 萌 刘 立 欧阳纯萍 |
一等奖 |
28 |
南华大学 |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 |
戈玲玲 李广伟 刘朝晖 肖庚生 蒋柿红 |
一等奖 |
29 |
南华大学 |
《标准》引领、医教协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化与实践 |
文格波 姜志胜 田 英 唐志晗 张新华 |
一等奖 |
30 |
湖南科技大学 |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的建设与实践 |
钟新谷 聂忆华 谢献忠 贺建清 陈秋南 |
一等奖 |
31 |
湖南科技大学 |
对接基础教育,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生物学师范生“双强”实践创新能力 |
王海华 孙远东 刘雨芳 严明理 向言词 |
一等奖 |
32 |
湖南科技大学 |
基于“一核心两贯穿三融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及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施式亮 龚日朝 孙亚鹏 李润求 梁宏军 |
一等奖 |
33 |
吉首大学 |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探索——“立人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实践 |
游 俊 黎奇升 刘 晗 李 超 戴林富 |
一等奖 |
34 |
吉首大学 |
“三育人五对接”产学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周清平 徐洪智 曾明星 覃遵跃 黄 伟 |
一等奖 |
35 |
吉首大学 |
贫困地区高校工商管理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田 宇 李政忙 龙海军 李 琼 欧阳胜 |
一等奖 |
36 |
吉首大学 |
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课程化与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
刘少英 龙佩林 万 义 张天成 郭振华 |
一等奖 |
37 |
湖南工业大学 |
围绕包装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朱和平 张昌凡 胡俊红 柯胜海 黎 英 |
一等奖 |
38 |
湖南工业大学 |
创新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温 辉 金继承 滑广军唐未兵 钟云飞 |
一等奖 |
39 |
湖南商学院 |
地方商科院校“实践导向”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十年探索 |
杨 虹 陈晓红 姜曙光 胡春华 杨水根 |
一等奖 |
40 |
湖南商学院 |
商科院校《贸易经济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柳思维 刘导波 王 娟 唐红涛 杨水根 |
一等奖 |
41 |
湖南理工学院 |
地方高校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探索 |
安伟科 谭晶莹 张晓红 周 勇 蔡安辉 |
一等奖 |
42 |
湖南理工学院 |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立足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
陈文红 柳 青 张映兰 庞 毅 袁 茜 |
一等奖 |
43 |
衡阳师范学院 |
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
张登玉 陈列尊 魏书堤 黄 顺 李志强 |
一等奖 |
44 |
衡阳师范学院 |
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一六四”特色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
田亚平 刘沛林 申秀英 王 鹏 邹 君 |
一等奖 |
45 |
衡阳师范学院 |
普通高校新兴本科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贺学耘 陈水平 刘 剑 廖冬芳 周 维 |
一等奖 |
46 |
湖南文理学院 |
开放办学视野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龙献忠 谷正气 魏 饴 覃永晖 齐 恒 |
一等奖 |
47 |
湖南工程学院 |
理念引领,模式创新,机制保障——地方院校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易 兵 刘国荣 曾永卫 李 靖 邓 奕 |
一等奖 |
48 |
湖南城市学院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创新 |
李建华 夏建文 袁华斌 李 斌 黄 晔 |
一等奖 |
49 |
邵阳学院 |
地方院校与法律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刘放鸣 张先友 尹长海 刘 昕 义 瑛 |
一等奖 |
50 |
怀化学院 |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宋克慧 佘朝文 杨吉兴 胡 滨 彭庆文 |
一等奖 |
51 |
湖南科技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李清泉 周慧玲 袁岳驷 谷显明 |
一等奖 |
52 |
湘南学院 |
校企合作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
高守平 于 芳 龚德良 张雯雰 章才能 |
一等奖 |
53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蒋建初 贺益德 谢 柳 刘辉玲 |
一等奖 |
54 |
长沙学院 |
“一对接四合作三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韦成龙 屈林岩 何旭明 张世英 吴庆华 |
一等奖 |
55 |
长沙学院 |
以提升学科竞赛能力培养为着力点的设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研究 |
柳 玉 邓伍英 张建龙 胡 嫔 晏虹辉 |
一等奖 |
56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蒋 蓉 肖湘愚 邓素文 陈梦稀 王建平 |
一等奖 |
57 |
长沙师范学院 |
基于学科竞赛的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融合培养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
彭 坚 刘宏伟 杨 萍 郭 峰 张克金 |
一等奖 |
58 |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373”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彭文武 李 闯 陈国生 刘小凤 刘 杰 |
一等奖 |
59 |
国防科技大学 |
依托微处理器科研实践,构建军民融合高层次微电子人才培养平台 |
陈书明 郭 阳 陈海燕 许邦建 刘宗林 |
二等奖 |
60 |
国防科技大学 |
构建控制类精品课程群,打造优质立体化教学资源 |
韦 庆 徐晓红 陈立刚 李 明 王 萍 |
二等奖 |
61 |
国防科技大学 |
面向研究生个性化培育的教学模式GIFPM |
姚 莉 唐九阳 杨 征 胡艳丽 刘 芳 |
二等奖 |
62 |
国防科技大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
曾 立 廖国庚 黄朝峰 李志远 李 铮 |
二等奖 |
63 |
国防科技大学 |
构建多维空间、搭建想定平台——打造学员岗位任职外语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况守忠 刘源源 马晓雷 彭天笑 侯俊霞 |
二等奖 |
64 |
国防科技大学 |
着眼“研究力”培养的自主式物理实验教学“四新”体系 |
黎 全 黄松筠 段孟常 沈 志 欧保全 |
二等奖 |
65 |
国防科技大学 |
基于军地共育的技战融合式反恐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陈 斌 周明安 夏 军 任才清 汪庆桃 |
二等奖 |
66 |
中南大学 |
地质工程专业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邵拥军 李 群 戴塔根 邹海洋 刘忠法 |
二等奖 |
67 |
中南大学 |
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建设研究 |
周向阳 王志兴 郭华军 张治安 杨 娟 |
二等奖 |
68 |
中南大学 |
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机械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张怀亮 云 忠 刘舜尧 王艾伦 钟 掘 |
二等奖 |
69 |
中南大学 |
对接国家科研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与实践 |
李耀庄 王卫东 王晓光 王汉封 国 巍 |
二等奖 |
70 |
中南大学 |
基础医学研究型学习体系构建与实施 |
秦晓群 罗自强 何庆南 何晓凡 张新平 |
二等奖 |
71 |
湖南大学 |
大学物理混合教学模式及教学绩效推进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
蔡孟秋 郑采星 陈曙光 王 鑫 彭 军 |
二等奖 |
72 |
湖南大学 |
人才培养新质量观的教学与实践——开放式精英型建筑学创新人才培养八年探索 |
袁朝晖 魏春雨 徐 峰 卢健松 宋明星 |
二等奖 |
73 |
湖南大学 |
概率统计课程数字化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
彭国强 杨湘豫 罗 汉 王利平 刘先霞 |
二等奖 |
74 |
湖南大学 |
以“国际化、职业化、特色化、学术化”为目标的高水平大学法科人才培养 |
屈茂辉 聂资鲁 陈锦红 张 红 雷秋玲 |
二等奖 |
75 |
湖南大学 |
信息化条件下中文写作实践训练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郭建勋 胡辉杰 刘再华 罗宗宇 陈伟华 |
二等奖 |
76 |
湖南师范大学 |
基于卓越师范生培养的物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宋善炎 刘健智 熊举峰 曾浩生 敖胜美 |
二等奖 |
77 |
湖南师范大学 |
哲学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和实践 |
张怀承 王泽应 杨君武 舒远招 邓名瑛 |
二等奖 |
78 |
湖南师范大学 |
“女村官 ”能力提升“三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马卫平 张 明 张雪梅 吴跃飞 胡建新 |
二等奖 |
79 |
湘潭大学 |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数学课程分级分类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罗和安 朱 砾 王文强 刘韶跃 周光明 |
二等奖 |
80 |
湘潭大学 |
交叉融合与分类培养 建设地方高校物理人才培养新体系 |
钟建新 唐 超 孟利军 毛宇亮 胡义伟 |
二等奖 |
81 |
湘潭大学 |
大学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育人实践与探索 |
刘建平 章 兢 齐绍平 吴彬彬 马天华 |
二等奖 |
82 |
湘潭大学 |
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陈立新 刘 琴 陈百华 刘期达 张剑锋 |
二等奖 |
83 |
长沙理工大学 |
基于CDIO理念培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王 健 谢 琪 肖 虹 张 剑 王 龙 |
二等奖 |
84 |
长沙理工大学 |
道路工程本科生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
李 平 刘朝晖 李 盛 秦仁杰 魏建国 |
二等奖 |
85 |
长沙理工大学 |
依托国家实验教学中心,构建能源动力类专业多维自主实验教学模式 |
陈冬林 周 臻 姜昌伟 鄢晓忠 田向阳 |
二等奖 |
86 |
长沙理工大学 |
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唐贵平 何 兴 邓 敏 廖家欣 杨昌虎 |
二等奖 |
87 |
湖南农业大学 |
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 |
官春云 张海清 高志强 傅志强 刘雄伦 |
二等奖 |
88 |
湖南农业大学 |
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培养——基于“四位一体”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
胡义秋 朱翠英 温圣贤 屈正良 方成智 |
二等奖 |
89 |
湖南农业大学 |
农业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
兰 勇 曾雄旺 李阿利 杨亦民 莫 鸣 |
二等奖 |
90 |
湖南农业大学 |
以实现“三提”为核心,构建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李孟辉 卢向阳 肖 芬 周治淼 李小英 |
二等奖 |
91 |
湖南农业大学 |
动物学科类专业药物学核心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孙志良 陈小军 陈清华 贺建华 伍 勇 |
二等奖 |
92 |
湖南农业大学 |
基于卓越计划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
魏祥东 铁柏清 罗 琳 秦普丰 曾清如 |
二等奖 |
93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以提高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 |
刘文金 戴向东 李克忠 刘文海 张继娟 |
二等奖 |
94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基于创新能力导向的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尹少华 杨丽华 张亚连 张四龙 周慧滨 |
二等奖 |
95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
王光军 项文化 文仕知 闫文德 朱 凡 |
二等奖 |
96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中医大学生针灸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模块目标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常小荣 刘 密 王 超 田浩梅 沈 菁 |
二等奖 |
97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高等中医药院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本科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
刘平安 刘慧萍 张国民 文红艳 陈楚淘 |
二等奖 |
98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以培养专业素质为目标的《药理学》课程建设 |
曾 嵘 廖端芳 王志琪 龚勇珍 杜 可 |
二等奖 |
99 |
南华大学 |
大学生公益创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 |
罗成翼 曾建国 彭仲生 黄建美 黎赔肆 |
二等奖 |
100 |
南华大学 |
构建病原生物学数字化多元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
吴移谋 刘 彦 李忠玉 廖 力 赵飞骏 |
二等奖 |
101 |
南华大学 |
基于核医结合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
让蔚清 龙鼎新 王永生 李 乐 曾怀才 |
二等奖 |
102 |
南华大学 |
“彰显特色、强化实践”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
王振华 肖德涛 于 涛 程品晶 周剑良 |
二等奖 |
103 |
湖南科技大学 |
以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的工程应用型IT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王润云 徐建波 廖俊国 张会福 向德生 |
二等奖 |
104 |
湖南科技大学 |
全科小学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陈春萍 陈慧青 陈坤华 彭拥军 朱 华 |
二等奖 |
105 |
湖南科技大学 |
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贺胜兵 曾世宏 张志彬 李启平 童杰成 |
二等奖 |
106 |
吉首大学 |
设计艺术类专业“一体两翼三维四链”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刘 俊 王卓敏 周亚辉 黄 炜 周世波 |
二等奖 |
107 |
吉首大学 |
依托国家示范中心,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培养西部地区急需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
欧阳玉祝 李佑稷 |
二等奖 |
108 |
湖南工业大学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互动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 |
陈若松 彭希林 陈艳飞 姚冬梅 李湘黔 |
二等奖 |
109 |
湖南商学院 |
基于规模化定制,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集成化培养大平台 |
黄福华 周 敏 欧阳小迅 邓胜前 石彪 |
二等奖 |
110 |
湖南商学院 |
构建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 |
李立芳 吴 灿 关 红 唐朝晖 陈 旺 |
二等奖 |
111 |
湖南理工学院 |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李大健 喻义东 刘红英 匡促联 陈其胜 |
二等奖 |
112 |
衡阳师范学院 |
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师范生顶岗实习“一体两翼”模式研究与实践 |
罗 文 吴云鹏 郑志辉 邓育武 朱贤友 |
二等奖 |
113 |
衡阳师范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周镕基 皮修平 肖 黎 屈瑜君 谭忠真 |
二等奖 |
114 |
湖南文理学院 |
基于能力培养的翻译教学改革与实践 |
李海军 陈 勇 李 钢 胡芳毅 陈 兴 |
二等奖 |
115 |
湖南文理学院 |
材料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精细化”探索 |
周诗彪 肖安国 黄小兵 张松柏 陈贞干 |
二等奖 |
116 |
湖南城市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执业能力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李建奇 曹国辉 刘益虹 蒋建清 邓宗伟 |
二等奖 |
117 |
湖南城市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 |
唐海燕 周 勇 游姣婧 易 松 邓 勤 |
二等奖 |
118 |
邵阳学院 |
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邓云华 成祖堰 张 琳 |
二等奖 |
119 |
湘南学院 |
大学生“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陈莹花 龙井仁 李思颖 廖保华 匡爱民 |
二等奖 |
120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王志和 刘加林 朱 强 彭分文 杨怀宏 |
二等奖 |
121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打造优质“院系文化”,培育优良人才 |
申忠明 刘超良 李国强 徐建东 李 霞 |
二等奖 |
122 |
长沙学院 |
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刘 臻 唐建洲 肖 雄 郭清泉 张世英 |
二等奖 |
123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国际商务场景仿真实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吴建功 王涛生 李一文 刘宏青 陈 奇 |
二等奖 |
124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依托校企深度融合平台,构建模块化CDIO体系,创新培养车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 |
刘孟祥 龚京忠 刘湘玲 陈健美 何忆斌 |
二等奖 |
125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
陈庆菊 朱旭云 江 成 陈 鹏 彭雪云 |
二等奖 |
126 |
湖南工学院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嵌入”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
李春生 王利华 何 璐 段 锐 蒋才姣 |
二等奖 |
127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艺体综合素质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佘向军 童小娇 王京琼 廖小芒 张容舟 |
二等奖 |
128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以想象力培养为核心的舞蹈教育研究与实践 |
黄 葶 丁小芬 龙文波 许芸芸 |
二等奖 |
129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基于国培体系下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曾小玲 李克勤 黄朝霞 徐卫良 谢强 |
二等奖 |
130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
大学生自杀防控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
全承相 吴彩虹 卿再花 朱丽翔 刘绿丝 |
二等奖 |
131 |
湖南警察学院 |
公安教育训练区域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
陈俊豪 谢 军 胡长春 谭伟东 周 琳 |
二等奖 |
132 |
湖南女子学院 |
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
谢再莲 王凤华 贺江平 李湘祁 吴永光 |
二等奖 |
133 |
长沙师范学院 |
基于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舞蹈创编与赏析》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
王印英 刘 洁 李 琼 海 鹰 蔡 雯 |
二等奖 |
134 |
长沙师范学院 |
“校企紧密合作、产学协同育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伍海琳 黄快林 向 婧 吴名蒙 杨自辉 |
二等奖 |
135 |
湖南医药学院 |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 |
段于峰 李树平 张荔茗 费 嫦 桂 芳 |
二等奖 |
136 |
湖南医药学院 |
基于本地药材资源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吴方评 杨宏健 杨 勇 金 苹 朱兰寸 |
二等奖 |
137 |
湖南信息学院 |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与实践 |
胡 令 胡继荣 白秦川 钟 妙 毛 宁 |
二等奖 |
138 |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
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
罗清海 彭文武 邹祝英 朱建林 何美生 |
二等奖 |
139 |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
地方民办高校“六业贯通”,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
管天球 齐淑兰 樊启毅 李子毅 李红波 |
二等奖 |
140 |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
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
袁剑波 刘小燕 向永生 平伟军 郝宁 |
二等奖 |
141 |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
以“三转”为核心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何啸峰 郭 芳 李国华 伍衡山 王蓉 |
二等奖 |
142 |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以炎帝精神为特色的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 |
郭争鸣 刘庆林 林 辉 符逢春 尹跃兵 |
二等奖 |
143 |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传承与创新:推拿手法教学特色探索与实践研究 |
王德瑜 郭争鸣 詹育和 李迎红 刘 毅 |
二等奖 |
144 |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Seminar-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易淑明 郑晓妮 陈 烨 李 鹏 刘丽波 |
二等奖 |
145 |
国防科技大学 |
高超声速推进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
夏智勋 周 进 李清廉 孙明波 刘伟强 |
三等奖 |
146 |
国防科技大学 |
基于Seminar模式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赵文涛 付绍静 龙 军 刘 强 刘 丹 |
三等奖 |
147 |
国防科技大学 |
以产出为导向构建立体化混合学习空间,探索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
周海芳 刘 越 黄旭慧 李 暾 吴俊杰 |
三等奖 |
148 |
国防科技大学 |
紧贴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科技基础课程《武器装备系统概论》 |
谭东风 王 辰 罗爱民 张耀鸿 凌云翔 |
三等奖 |
149 |
中南大学 |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体系的持续建设与教学内容的转型升级 |
左廷英 朱建军 戴吾蛟 宋迎春 张云生 |
三等奖 |
150 |
中南大学 |
《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建设及推广 |
吴 超 陈沅江 黄 锐 李 明 潘 伟 |
三等奖 |
151 |
中南大学 |
发挥科研优势,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培养自动化创新人才 |
凌玉华 董 密 徐德刚 王 击 刘少强 |
三等奖 |
152 |
中南大学 |
基于认知理论和语法子集的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 |
朱从旭 施荣华 刘卫国 周春艳 严 晖 |
三等奖 |
153 |
中南大学 |
问题驱动的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
郑洲顺 秦宣云 任叶庆 李小爱 张鸿雁 |
三等奖 |
154 |
中南大学 |
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胡岳华 付刚华 赵晓霞 程金林 杜 阳 |
三等奖 |
155 |
中南大学 |
学科创新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田红旗 杨旭东 陈立章 饶秋华 武明花 |
三等奖 |
156 |
中南大学 |
国际化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孙湘明 徐 皎 萧 沁 刘文忠 徐 鸣 |
三等奖 |
157 |
中南大学 |
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
郑石明 许源源 周谨平 刘学平 吴晓林 |
三等奖 |
158 |
中南大学 |
PTEBL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其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
戴如春 黎志宏 陈俊香 华颂文 曾 丽 |
三等奖 |
159 |
中南大学 |
国家级精品课程精神病学的升级与应用 |
刘哲宁 欧阳萱 王 政 赵靖平 |
三等奖 |
160 |
中南大学 |
临床妇产科专业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薛 敏 肖松舒 万亚军 邓新粮 徐大宝 |
三等奖 |
161 |
中南大学 |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曹中一 朱 颖 陈峥滢 彭健俐 廖 耘 |
三等奖 |
162 |
湖南大学 |
“双平台”铺路,“多引擎”驱动,培养自主创新工程人才 |
韩 旭 杨旭静 颜运昌 胡 绚 方棋洪 |
三等奖 |
163 |
湖南大学 |
校企联动、人才共育的车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张维刚 干年妃 谭理刚 杨小龙 陈敬炜 |
三等奖 |
164 |
湖南大学 |
创新迁移理论,探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
何仁生 文双春 曾 云 王玲玲 张 智 |
三等奖 |
165 |
湖南大学 |
多维度分析化学数字化精品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
宦双燕 王玉枝 羊小海 吴朝阳 蒋健晖 |
三等奖 |
166 |
湖南大学 |
智能网格化: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
谭琼琳 余小强 胡 凌 陈 勇 |
三等奖 |
167 |
湖南大学 |
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
曾德明 刘 韬 曾飞国 彭秋平 汪忠 |
三等奖 |
168 |
湖南师范大学 |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形态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
范 伟 周叔昭 |
三等奖 |
169 |
湖南师范大学 |
基于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探索与实践 |
李 军 阳 毅 何菊莲 刘叶云 |
三等奖 |
170 |
湖南师范大学 |
“电影思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岳凯华 蔡 颂 曾小明 赵树勤 胡海义 |
三等奖 |
171 |
湘潭大学 |
“文化导向、项目引领”:旅游管理类专业多元开放式体验教学改革研究 |
郑赤建 王 晖 阎友兵 方世敏 谢春江 |
三等奖 |
172 |
湘潭大学 |
挖掘大学英语教育人文内涵,构建“多维渗透培养模式” |
杨 柳 彭逢春 林 莉 熊天添 尹雪梅 |
三等奖 |
173 |
湘潭大学 |
如何走上大学讲台——青年教师提高讲课能力的理论与实践 |
宋德发 |
三等奖 |
174 |
湘潭大学 |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艺术设计精英人才的“差异化”培养探索与实践 |
黎 青 陈 娟 左迎颖 熊 明 熊菁菁 |
三等奖 |
175 |
湘潭大学 |
以逆向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政产学研战”五位一体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模式 |
欧阳建权 王 婷 |
三等奖 |
176 |
湘潭大学 |
地方院校多学科二级学院分层与嫁接相结合研究生培养实践 |
郑学军 张 勇 唐明华 余从刚 邓水凤 |
三等奖 |
177 |
湘潭大学 |
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机电工程复合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赵又红 刘金刚 李明富 张模蕴 姜胜强 |
三等奖 |
178 |
长沙理工大学 |
岩土与隧道工程类课程群建设与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
周德泉 贺 炜 柳厚祥 张永杰 赵 晖 |
三等奖 |
179 |
长沙理工大学 |
依托省级创新训练中心,构建大学生电子创新人才培养第二课堂的长效机制 |
马 钧 张一斌 樊绍胜 贺科学 曾小勇 |
三等奖 |
180 |
长沙理工大学 |
基于云平台的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在本科院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李应求 王 键 龚红仿 仝青山 张宏伟 |
三等奖 |
181 |
长沙理工大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
陈立中 黄跃红 黄 娟 唐 英 卿定文 |
三等奖 |
182 |
长沙理工大学 |
出口导向下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 |
周和平 柳伍生 李利华 盛玉奎 周骞 |
三等奖 |
183 |
长沙理工大学 |
创建“一个中心,二个辅助”的成教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王跃恆 李志源 朱恩文 刘文军 鲁大庆 |
三等奖 |
184 |
湖南农业大学 |
文化生态学学科构建与教学实践 |
黄正泉 李 华 熊春林 杨红辉 李红琼 |
三等奖 |
185 |
湖南农业大学 |
执业兽医制度下动物医学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龙梦晴 程天印 孙志良 苏建明 何伟光 |
三等奖 |
186 |
湖南农业大学 |
农业院校基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沈陆明 邹锐标 李小平 刘淑辉 王 访 |
三等奖 |
187 |
湖南农业大学 |
经管类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
张 雅 唐文源 许 烜 张 珺 杜红梅 |
三等奖 |
188 |
湖南农业大学 |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下多维度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周芬芬 张瑶娟 岳好平 尹 华 王 佳 |
三等奖 |
189 |
湖南农业大学 |
乡村卓越职教师资培育“3D”生态模式建构与实践 |
周明星 周先进 高 涵 钟元春 肖调义 |
三等奖 |
190 |
湖南农业大学 |
创建“五维三协同”的茶文化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
朱海燕 刘仲华 龚志华 李 适 朱 旗 |
三等奖 |
191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面向国际物流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 |
庞 燕 王忠伟 胡 倩 黄向宇 符 瑛 |
三等奖 |
192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经济林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谭晓风 袁德义 袁 军 李建安 王 森 |
三等奖 |
193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李新功 谢力生 郑 霞 刘 舸 卿 彦 |
三等奖 |
194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行业特色高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CDIO模式探索与实践 |
张凌涛 吴舒辞 任湘郴 徐卓农 张永忠 |
三等奖 |
195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目标管理体制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 |
何学飞 曹受金 徐庆军 盛 欣 田英翠 |
三等奖 |
196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
朱玉林 侯茂章 曾咏梅 邓安球 |
三等奖 |
197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改革 |
卢芳国 陈伶利 伍参荣 杨胜辉 高 强 |
三等奖 |
198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护理学专业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的研究 |
陈 燕 朱正刚 袁 群 晋溶辰 蒋新军 |
三等奖 |
199 |
湖南中医药大学 |
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
胡志希 周小青 谢梦洲 袁肇凯 喻 嵘 |
三等奖 |
200 |
南华大学 |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廖茂新 欧阳自根 |
三等奖 |
201 |
南华大学 |
基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平台教学改革与实践 |
王湘江 杨 毅 曾庆生 唐如龙 彭如恕 |
三等奖 |
202 |
南华大学 |
实践法学教学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 |
代艳丽 欧阳爱辉 |
三等奖 |
203 |
南华大学 |
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引领,地方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谭志刚 邓 奎 杨 栋 熊曼丽 龙 冲 |
三等奖 |
204 |
南华大学 |
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廖建军 李 晟 明 兰 周芬芬 姚奇志 |
三等奖 |
205 |
湖南科技大学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
郝小礼 王海桥 邹声华 刘荣华 刘何清 |
三等奖 |
206 |
湖南科技大学 |
多阶式目标管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谢奇勇 彭在钦 李山林 刘奇玉 聂志军 |
三等奖 |
207 |
湖南科技大学 |
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团队建设、实现“两个全面”的英语专业文学文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
曾艳钰 张景华 王桃花 凌建娥 吕爱晶 |
三等奖 |
208 |
湖南科技大学 |
一体化矩阵式多层次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化支撑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杨 清 符 琦 尹风雨 罗建文 刘上力 |
三等奖 |
209 |
湖南科技大学 |
建行业合作继续教育体系,育高素质应用型采矿专业人才 |
米 华 王友胜 叶文忠 赵文武 曾永光 |
三等奖 |
210 |
吉首大学 |
面向武陵山区的城乡建设专业群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庹 清 田建林 麻明友 吴吉林 刘卫国 |
三等奖 |
211 |
吉首大学 |
电子商务专业“三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董坚峰 尹华光 袁正新 周 波 戴志强 |
三等奖 |
212 |
吉首大学 |
民族地区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体系创新与语言应用能力提升研究 |
刘汝荣 石 琳 邓克凤 谢章华 刘彩霞 |
三等奖 |
213 |
吉首大学 |
“三重一体”:武陵山片区法学硕士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吴文平 郑牧民 谭正航 田开友 李长友 |
三等奖 |
214 |
湖南工业大学 |
地方高校信息类T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李长云 朱艳辉 刘 强 何频捷 王志兵 |
三等奖 |
215 |
湖南工业大学 |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刘宇文 胡青青 李轶芳 姜 文 黄 田 |
三等奖 |
216 |
湖南工业大学 |
“四位一体”大学生红色教育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 |
乔湘平 彭希林 胡 帆 |
三等奖 |
217 |
湖南工业大学 |
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技能的研究与实践 |
欧绍华 罗拥华 易棉阳 刘中艳 刘桂玉 |
三等奖 |
218 |
湖南工业大学 |
基于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唐川林 明兴祖 肖 晟 |
三等奖 |
219 |
湖南商学院 |
跨界对话,文商结合,创新商科院校文学教育教学模式 |
彭文忠 杨 虹 骆晓戈 周柳燕 刘晓林 |
三等奖 |
220 |
湖南商学院 |
《会计学》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 |
汤 健 杨平波 刘胜辉 龙 立 郭 丽 |
三等奖 |
221 |
湖南商学院 |
《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 |
刘天祥 彭 化 罗二芳 |
三等奖 |
222 |
湖南商学院 |
商科类“4X3”应用型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谢小良 杨 刚 姚落根 王敬童 陈荣平 |
三等奖 |
223 |
湖南理工学院 |
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工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陈建军 杨恒山 夏尊文 刘 杨 廖 丹 |
三等奖 |
224 |
湖南理工学院 |
创新力导向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三维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
万长林 刘 理 洪 琪 黄亚鹰 刘艳娥 |
三等奖 |
225 |
湖南理工学院 |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3(3+1)”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张国云 吴健辉 李 武 潘 理 彭 鑫 |
三等奖 |
226 |
湖南理工学院 |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工程实用教程》建设与实践 |
石炎生 郭观七 周细义 刘利强 方 欣 |
三等奖 |
227 |
衡阳师范学院 |
构建“团队-平台-项目”三维一体的地方高校化学化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冯泳兰 张复兴 刘梦琴 唐文清 邝代治 |
三等奖 |
228 |
衡阳师范学院 |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李 浪 邓红卫 邹 祎 刘 辉 焦 铬 |
三等奖 |
229 |
衡阳师范学院 |
地方院校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汤 劲 王志永 杨汉云 陈小波 冯 林 |
三等奖 |
230 |
衡阳师范学院 |
基于国培地方师范院校乡村教师培训培养融合理论与实践 |
涂 昊 廖建平 朱迪光 魏书敏 蒋瀚洋 |
三等奖 |
231 |
湖南文理学院 |
网络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
李平平 郭 娓 郑 宁 付 刚 苏 杰 |
三等奖 |
232 |
湖南文理学院 |
教学学术理念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协同促进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
李宝斌 李 敏 齐 恒 刘春花 罗兴文 |
三等奖 |
233 |
湖南文理学院 |
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动物生产学》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
李淑红 王京仁 成 钢 韩 庆 郭冬生 |
三等奖 |
234 |
湖南文理学院 |
专业融合 产教融合光电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郭杰荣 蔡剑华 伍宗富 曾健坤 王先春 |
三等奖 |
235 |
湖南文理学院 |
融合洞庭湖区域研究的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办学探索 |
彭保发 陈端吕 董明辉 熊建新 王亚力 |
三等奖 |
236 |
湖南文理学院 |
成人高等教育“321”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刘 琼 叶 进 龚紫斌 韩朝晖 熊延军 |
三等奖 |
237 |
湖南工程学院 |
管理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易伟义 余 博 卢明纯 段超群 谭龙华 |
三等奖 |
238 |
湖南城市学院 |
以“工程能力输出”为导向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张 伟 张 纯 鄢恒珍 汪爱河 汪彩文 |
三等奖 |
239 |
湖南城市学院 |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职业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肖翠娥 李俊锋 宋迎清 李云翔 陈暑波 |
三等奖 |
240 |
湖南城市学院 |
成人高等教育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执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袁华斌 王 彬 向博毅 俞福君 尹 琪 |
三等奖 |
241 |
邵阳学院 |
艺术设计类专业“三促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蒋剑平 汪碧波 聂世忠 谢朝玲 李定芳 |
三等奖 |
242 |
邵阳学院 |
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袁文华 曾周亮 陈志刚 李梦奇 周东一 |
三等奖 |
243 |
邵阳学院 |
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功能:“菜单式”教学,个性化服务 |
银德辉 曾艳萍 姚 翔 钟菊芳 马文银 |
三等奖 |
244 |
邵阳学院 |
应用型IT人才高质量培养模式与平台的构建及实践 |
黄同成 江世明 罗高峰 黄 磊 许又泉 |
三等奖 |
245 |
怀化学院 |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一性两型四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张 斌 屈 杰 谭 红 陈德林 彭 彦 |
三等奖 |
246 |
怀化学院 |
依托互联网的《法官调解实训》课程创建与实践 |
李伟迪 郑 桦 |
三等奖 |
247 |
怀化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性三维四驱”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林晓艳 王树桂 龚运勤 向 阳 周志强 |
三等奖 |
248 |
怀化学院 |
“三位一体与四方联动”的“国培计划”发展模式与实践研究 |
张 斌 张慧春 李 强 于 洁 补爱军 |
三等奖 |
249 |
湖南科技学院 |
依托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加强地方院校音乐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黄华丽 蒋娟全 邹林波 廖宁杰 徐大成 |
三等奖 |
250 |
湘南学院 |
依托基础医学实验改革构建学生主动探索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唐伟军 王岐本 何汉江 汤银娟 张 伟 |
三等奖 |
251 |
湘南学院 |
地方本科高校基础化学实验研究型教学探索与实践 |
叶丽娟 肖圣雄 刘文奇 李传华 蒋建宏 |
三等奖 |
252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依托数学建模 “五维联动”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陈国华 李军成 蒋建初 刘奇飞 羊四清 |
三等奖 |
253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材料化学专业以岗导学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
胡传跃 刘 鑫 胡继林 罗 飞 钟洪彬 |
三等奖 |
254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省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陈代武 彭智朝 羊四清 李曾妍 胡楚然 |
三等奖 |
255 |
长沙学院 |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培养广播电视类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
张 吕 向梅林 荣 斌 谭文鑫 王兰君 |
三等奖 |
256 |
长沙学院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型课堂”四维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侯旭平 胡腾蛟 蒋晓东 刘希良 吴桢婧 |
三等奖 |
257 |
长沙学院 |
面向行业的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李国锋 夏卿坤 刘 煜 庞小兵 张干清 |
三等奖 |
258 |
长沙学院 |
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曾一兵 杨芳良 邓 晖 成 黎 黎文普 |
三等奖 |
259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
刘雪勇 谢培山 谢 明 覃 立 伍方荣 |
三等奖 |
260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自由教育理念下本科院校应用人才培养的探索及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实践 |
彭道林 张楚廷 侯 杰 李 旭 朱海林 |
三等奖 |
261 |
长沙医学院 |
以质量为基点 创建可持续性发展的临床教学基地 |
周启良 周 毅 卢捷湘 杨 将 张中喜 |
三等奖 |
262 |
长沙医学院 |
护理本科职业胜任力培养与护理教学方法的相关性研究 |
袁爱华 刘 勇 戴爱平 邓雪英 蔡益民 |
三等奖 |
263 |
湖南工学院 |
“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十年探索 |
刘俊学 王利华 张 兴 吕明娥 李光红 |
三等奖 |
264 |
湖南工学院 |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
贾雅琼 李祖林 俞 斌 洪 俊 龙卓珉 |
三等奖 |
265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树理念、强实践,构筑小学教师心理辅导能力提升的多元交互教学平台 |
彭小虎 朱 丹 黄月胜 范兴华 王国锋 |
三等奖 |
266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以毛泽东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政治课OCPE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
周小李 刘鸿翔 彭月英 李茂平 |
三等奖 |
267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优化方案研究与实践 |
肖永良 朱韶平 李香宝 刘文彬 贺灿卫 |
三等奖 |
268 |
湖南警察学院 |
卓越侦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岳光辉 尹伟中 杨辉解欧三任 熊立荣 |
三等奖 |
269 |
湖南警察学院 |
地方公安本科院校特色化发展战略研究与实践 |
欧科良 欧阳梓华 |
三等奖 |
270 |
湖南女子学院 |
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
廖鸿冰 王凤华 邵汉清 欧阳林舟 秦阿琳 |
三等奖 |
271 |
湖南女子学院 |
英语公众演讲课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
王 曙 熊 莉 谢 晶 黄振华 甘 蔚 |
三等奖 |
272 |
湖南女子学院 |
阳光体育视角下的高校女生形体课特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
樊 伟 黄立宏 谢再莲 谭泽晶 李照清 |
三等奖 |
273 |
长沙师范学院 |
能力本位的《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建设研究 |
郭咏梅 宋苗境 李家黎 周 平 黄建春 |
三等奖 |
274 |
湖南医药学院 |
以基层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口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王春风 易建国 金 玲 黄民江 蒋 懿 |
三等奖 |
275 |
湖南医药学院 |
“三融三早”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田玉梅 谢日华 彭艾莉 李 兵 曾飞元 |
三等奖 |
276 |
湖南医药学院 |
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姚 珺 刘燕南 谌绍林 岳 琳 李定梅 |
三等奖 |
277 |
湖南医药学院 |
以专业为导向,“分段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
蔡世昌 胡祥上 易传安 曹述铁 饶利兵 |
三等奖 |
278 |
湖南信息学院 |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4M”大学生德育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
姜佐澧 丁春茹 黄 涛 黎善江 丁 雪 |
三等奖 |
279 |
湖南信息学院 |
融入湖湘文化特质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 |
唐永芳 杨小凤 陈 宇 刘琼艳 刘 昱 |
三等奖 |
280 |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刘巨钦 朱 健 陈 旭 柳 劲 颜文革 |
三等奖 |
281 |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
独立学院实施就业创业协同促进工程的研究与实践 |
张胜利 朱育锋 周笑妮 马晓东 王金吉 |
三等奖 |
282 |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
依托联盟学校,服务基础教育,创新独立学院实践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
李炳煌 刘 伟 谭千保 李 学 徐李洁 |
三等奖 |
283 |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
陈罗辉 张发明 柯胜海 宁丹华 谢甜琼 |
三等奖 |
284 |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 |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罗双临 张宏建 吴学君 何 莉 朱桂方 |
三等奖 |
285 |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 |
独立学院工程应用型人才“四六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李 斌 陈积光 唐课文 胡文静 胡卫东 |
三等奖 |
286 |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
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实践 |
邓双喜 张登玉 杨兴华 何敦培 邓珺芳 |
三等奖 |
287 |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中医外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尹跃兵 袁晓红 陈 波 王莲香 |
三等奖 |
288 |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教、研三位一体的病理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王化修 伍石华 吕小元 朱亚平 黄 丽 |
三等奖 |
289 |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护理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雷芬芳 邓翠珍 吕 冬 岳月娟 邓莉莹 |
三等奖 |
290 |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以问题为导向,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
郭梦安 徐美华 刘柏炎 郭梦黔 刘 霆 |
三等奖 |
291 |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及教材研发——基于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
刘凤英 王路青 王国昌 侯琳波 邓文琳 |
三等奖 |